本报通讯员 王永宏
在长白山西麓的松江河畔,36岁的国网新源吉林松江河水力发电公司维护分场副主任李维巍抚摸着监控机房的设备柜,指尖划过那些曾让他彻夜难眠的网线端口。他的工装上,崭新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闪闪发光,见证着一位产业工人从“技术小白”到“行业大拿”的蜕变之路。
2011年寒冬,23岁的李维巍初到电站就“被吓到了”。“监控机房有30多面机柜,网线和光纤布设得密密麻麻。我就像闯入迷宫的蚂蚁,每天忙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口。”面对30多面机柜构成的“钢铁迷宫”,李维巍把设备参数制成卡片随身携带,3个月就写了3大本笔记。10余年后,当他站上国网新源集团技术交流会的讲台,这段经历成了激励青年员工的生动教材。
2015年元旦前夕的抢修,成为李维巍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面对调度通信设备电源损坏的突发状况,他创造性地将笔记本电脑充电器改装成临时电源。“设备启动的瞬间,我真正读懂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日夜积蓄后的灵光乍现。”他的这次应急处理被编入《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典型案例汇编》,他独创的“参数比对工作法”也在系统内推广。
真正的考验在2018年降临。
松江河公司监控系统改造涉及11232个控制点,相当于给电站整体重构“神经系统”。李维巍提出“最大公约数”编程理念,将分布式数据库与三级网络结构结合,带领团队完成1500余条回路改造,改造后的系统实现缺陷率下降93%。然而,他却在庆功宴上睡着了——连续30天连轴转的日夜攻坚,让这个东北汉子瘦了整整20斤。
“每个难题都是创新的跳板。”在机组检修现场,李维巍指着水轮机转轮介绍说,“我们通过调节PID参数找到最佳发电效率,水能利用率提高3%,相当于每年多发电800万度。”这串数字背后,是他在汛期每天往返200公里巡检的坚持,是手机10余年24小时开机的承诺。
如今,李维巍有了新的使命。他搭建的“三维赋能”培养体系,让老师傅的绝活、中生代的技术、青年的创意在此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他带领团队获得4项国网新源集团技术创新奖,先后培养出7名高级技师、12名技师。
夜幕降临,电站控制室的电子屏闪烁着实时数据流。李维巍习惯性地在检查完最后一组参数后,对值班青工说:“小缺陷就像松江河的冰凌,早发现早处理,才能确保汛期安全。”
从追光者到掌灯人,在“无人值守,远方集控”的智能电站新征程上,李维巍和他的团队还有新的高峰要去攀登。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